查看原文
其他

耐克、阿迪之外,崭露头角的中国运动健身新品牌|GymSquare

晟杰 精练GymSquare 2022-05-13


国内运动品牌要做的,是和用户距离更近。



作者/晟杰

编辑/GymSquare编辑部


因BCI新疆棉风波,耐克、阿迪等国际运动品牌正在中国遭遇危机。明星代言解约、潜在的平台下架风险,都让H&M等国际众多品牌即将失去中国市场优势。


在一方面谴责国际品牌的行径之外,我们已经看到了更多中国运动健身品牌的无限潜力。


比如除了安踏、李宁的持续多品牌和多品类强势拓展之外,还有诸如Keep、MAIA ACTIVE、vfu、粒子狂热等,迎合了运动休闲风潮并收到资本关注。


另一方面,如果说健身是一个更为社群化和细分化的运动方式,那么中国有更多基于IP社群的运动健身品牌,和基于细分健身方式的品牌,有望在未来的大健身消费中崭露头角。


比如更多像鹿晨辉、陈暖央的健身博主,通过个人IP为原创运动服饰品牌注入影响力。


■ 陈暖央创立运动品牌「暴走的萝莉」   


这些运动健身品牌的天花板,早已不是一个淘宝品牌,而是有机会朝向细分领域起家的lululemon、安德玛,或者社群化起家的Gymshark方向迈进。


而如果以耐克、阿迪等国际品牌的风波作为一个分水岭,和中国运动爱好者更近的国内运动健身新品牌,有望在中国运动健身大市场中崭露头角。


■ 鹿晨辉创立运动品牌「BD POWER UP健美站」


截止今日港股收盘,国内运动品牌都迎来不同程度的涨幅。李宁大涨10.74%,盘中一度涨逾12%;安踏体育亦大涨8.4%,盘中一度涨超10%。

 

另一方面,因为曾发表新疆棉花「切割」言论,包括耐克、阿迪达斯等品牌,陆续迎来国内数十名明星解除合作关系,以及中文互联网的抵制风波。随之而来的,是阿迪达斯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下跌超5%,耐克美股盘前大跌超4%。

 

出现反差的背后原因,不仅仅是当下风波引起,也是国内运动品牌长期积累的结果。

 

当然,这种结果具体来说是品牌距离消费者更近,背后归功于本土化的社群打造。


 ■ 中国李宁


「中国李宁」的爆红,在于将爱国主义和新潮时尚相结合,驱动了属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服饰文化。甚至更细分地来讲,在电商平台涌现出的更多原创卖家,用「脱脂青年」、「围度救星」等肌肉健美文化聚拢了爱好者。

 

其中,即使在疫情影响下,李宁去年一整年的毛利率依然达到了49.1%,自 2015 年以来,公司毛利率逐年稳定提升。而在刚刚结束的FIBO展会上,人气旺盛的几家垂直健身品牌,也都在年成交额上直逼一线。

 

风波中的耐克、阿迪之后,中国运动健身新品牌,到了崭露头角的时代。


 ■ 2020年双十一天猫运动服销售额排行

来源:魔镜市场情报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 
国内运动健身新品牌,
崭露头角正当时

 

从主打功能性的训练衣,再到迎合潮流的运动休闲服,国内运动品牌已经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。

 

作为国内运动品牌巨头,安踏在近日发布财报,公司在净利润上首次超过阿迪达斯。财报显示,2020年,公司实现净利润51.62亿元人民币。值得一提的是,旗下运动休闲品牌FILA,全年营收超过安踏品牌,增长18.1%至174.5亿元。

 

同样,自首次登陆纽约时装周大获成功,李宁迎来年轻消费者簇拥,即使去年零售环境面临巨大挑战,但公司整体营收上升约4.2%至144.57亿元,净利润上升约13.3%至17亿元。

 

这些数字背后,有「中国李宁」运动卫衣、克莱·汤普森签名的安踏球鞋,成为周末商业街上年轻人的穿衣潮流,也有健身房、运动馆里,被频繁穿着的高性价比装备。


■ 安踏克莱·汤普森系列


除了大品牌之外,国内更多的新原创品牌正在涌现。

 

首先是定位运动休闲的品牌,主打兼顾功能性和时尚性的瑜伽裤。除了便于健身房舒适运动,也让上搭运动Bra和大码西装外套,成为北上广潮流女性的标准穿搭。

 

比如去年陆续完成亿元融资的粒子狂热,秋冬季客单价一度达到4000-5000元,除此以外,主打女性群体的MAIA ACTIVE也在去年完成近亿元融资,2019年,仅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。


■ 粒子狂热线下门店


另外,如果搜索淘宝等电商平台,更垂直的健身运动品牌,也有很多在年成交额上拥有不错成绩。

 

聚焦肌肉健美达人的运动品牌,是其中典型代表。GymSquare获悉,头部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能保持在千万元。

 

作为中国版安德玛的对标,Monster Guardians是主打潮流风格的训练服饰品牌,产品单价在100-300元的区间内,品牌成立一年,就完成3000万元的营业额收入。除此以外,还有如肌肉狗Muscle Dog等,都属于几乎同期成立的热门品牌。


■ IFBB PRO吴龙曾宣布为Monster Guardians代言人


最后,健身博主的原创运动品牌,同样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忠诚度。

 

  • 8年前,赶上了图文红利时代的陈暖央,把运动体验和生活的照片分享到微博,让「暴走的萝莉」有了第一批用户,直到后来有了破亿的年营收。

  • 2018年,于健美黄金联赛取得无差别组冠军的鹿晨辉,创立了BD POWER UP健美站,从服饰再到训练配件,甚至是品牌旗下的迷你筋膜枪,都有高达2000的月销量。

 

运动健身消费国际巨头林立,在这种环境下,国内运动品牌是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?


■ Keep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国内运动品牌要做的,

是和用户距离更近

 

对于国内运动品牌来说,和用户距离更近,是公认的前进方向。

 

从品牌批发转向品牌零售的安踏,在去年宣布启动DTC(直面消费者)模式转型。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,公司已在11个省实现了约60%的店铺转为品牌直营。其中,「大众专业运动」会是主要增长方向之一。

 

与此同时,重新拥抱消费者的李宁,也作出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策略。比如推出国潮系列,登陆纽约时装周,未来的产品研发方向,将聚焦在兼顾专业运动与潮流创新。

 

健身运动是一种参与感很强的行为,品牌距离用户距离更近需要社群。这也是消费粘性的保障。

 

至少很多的国际运动品牌都在积极打造社群。比如进入中国后的lululemon,以门店为单位的瑜伽社区,作为和用户沟通的核心方式;临近上市的Keep,在用智能单车、直播教练等互动感更强的产品,建起线上运动社群。


■ MAIA ACTIVE 


而好的社群需要好的社群文化,这种文化由品牌来决定。这种现象,在女性运动消费原创品牌有更集中体现。

 

比如芮柯纳倡导女性「自在无束」是构建起的文化。而这种文化不仅仅是品牌slogan,也需要体现在服饰产品上,甚至在用户运营的方式上。天猫平台上的的JoyBerry,除了主打裸感面料外、半码贴合身型,同时签约全美瑜伽联盟以及认证催眠导师构建用户社群。

 

中国的运动品牌大有所为。未来未必有更多巨头出现,但更多仍是小而美的品牌,依托于独立的用户圈层扩建运动消费品这一类目。

 

这当中需要粉丝基础、能传承品牌文化的设计团队,以及更重要的粉丝运营,这三点会在用户圈层形成很强的社群氛围。■ GYMSQUARE



-END-

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

标星🌟或「在看」




精练

GymSquare

与精益练习者,建设自由健身广场

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


精练GymSquare正在招募:

健身科普作者/分析师/社群运营/课程产品经理

后台回复「招聘」,获取最新职位信息

 ▽点击图片,查看往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